第四章 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2021-12-10 来源:朱家角人民政府
一、聚焦扩大内需战略提升两大优势产业
(一)促进大文旅产业发展
建设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深入推进古镇5A景区创建工作,启动朱家角镇游客集散中心新建项目,完善旅游咨询点布局,丰富古镇旅游线路。依托朱家角古镇、淀山湖、东方绿舟等资源,发掘民间艺术、人文体验、生态教育、户外运动、康体养生等休闲旅游新业态,推动从“观光旅游”向“日常休闲”目的地转变,共同建设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
打造特色化文体休闲产业。依托牡丹亭、水乐堂、水乡音乐节、水彩双年展等资源,积极导入和提升文化演出、文艺创作、时尚设计等文创产业,进一步突出水乡音乐特色,积极打造东方魔都音乐小镇,引导尚都里资源盘活和业态导入,不断放大文体休闲产业特色。
促进文旅商务有机融合。着力打造商务会务平台,依托淀山湖等生态资源,积极引进高端酒店等设施,承办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商务会务活动。
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发展水平。有序推进苏宁环球·珊瑚岛项目建设,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与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尚都里时尚街区以及中采服务贸易产业园、华院华东互联网产业园和朱家角科创园等特色产业园发展在线新经济。推动建设朱家角南部主题文旅区,鼓励荣泰健身和金发科技等企业提升文创设计能力,积极促进全镇文创产业升级,发展朱家角文化艺术产业夜间经济。
(二)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复旦青浦医学园区、国际医疗中心和长三角智慧医疗联盟等载体与平台,建设临床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和大数据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促进“医、教、研、产”联动发展,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医学教育与科创中心基地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产业。依托3大运动基地、环湖绿道以及体育用品企业,大力发展淀山湖拓展水上运动以及环湖体育运动。举办长三角国际马拉松、长三角国际帆船赛、环意大利自行车赛等国际运动赛事,打造淀山湖国际赛事承办地。积极筹划围绕大淀湖拓展水上娱乐活动。结合郊野地区,开展野外拓展训练、定向越野等郊野活动。
大力发展健康疗养产业。积极推动上海绿地青城置业有限公司新建项目,打造全龄化康养社区,促进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依托澳大利亚联实养老院、天地健康城、荣泰健康等载体和优质的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康复中心、疗养机构、高端健康体检和新型健康服务项目,开发特色化、系列化康复疗养产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养胜地。
表3 朱家角“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项目
二、聚焦创新核心地位加强科创引领带动
(一)加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重大科研项目落实“揭榜挂帅”等制度,做好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服务。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积极打造“双创”载体空间。借助先行启动区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双创载体平台落地,更加注重激发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活力,夯实科创基础。努力推动朱家角综合经济城、朱家角工业园区、朱家角科创园等既有载体与高校紧密对接,全力推进助“双创”、促转型工作。借助华为人才公寓的集聚的优势,打造“社区+产业”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孵化的支撑作用。重点引进和培育科创产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投资基金,鼓励科技企业采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企业投保产品研发责任保险、专利保险等,提升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鼓励政策,加快新技术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开展技术升级与产品转型,打造智慧型工厂,不断迈向价值链上游。积极加强与近沪区域对接,为企业跨区域转移做好服务。加强对于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引导企业向时尚化、智能化、品牌化、资本化转型。
优化落实分级管理机制。根据一体化示范区统一的评价办法,将项目划分为优先发展、支持发展、提升发展、限制发展等多个级别,用于指导精细化分类施策。持续加大“三高一低”企业淘汰力度,严格落实差别化的用能机制、用电机制、用水机制、用地政策、排污机制、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全面完成限制发展类企业调整。
积极引导企业推进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积极推广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等,提升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专注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迈向价值链高端。
(三)加快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加快实现人才集聚。认真落实《关于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依托工业园区、研究机构、公共技术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载体,吸引高层次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编制引才图谱和人才需求目录,努力吸引各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高端科研人才、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鼓励企业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供需对接服务平台。
打造一流人才服务环境。鼓励重点产业创新平台设立人才创业基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初创服务、融资服务、政务“绿色通道”等全链条服务,支持人才更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导人才团队携带项目“带土移植”,推行“项目+团队”服务模式,为人才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综合考虑创新创业人才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社会需要,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项目,增加嵌入式社交、休憩、娱乐等设施,打造高品质创新街区和创新社区。建立专业化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保障措施,帮助解决居住、子女教育、医疗等人才关切的实际问题。
健全人才服务政策。聚焦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围绕人才安居、综合服务等相关需求,全面贯彻落实“青峰1+5”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生活工作环境。充分借助华为的人才流动和溢出作用,积极营造多元化的创业场景,支持华为的流动人才在朱家角创业就业。
三、聚焦深化内外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不断提升招商能力
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招商引资的战略引领地位,以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招商的前瞻布局、空间布局和工作布局。围绕注册许可、信用监管、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开展市场监管全领域常态化培训,提升招商人员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准。
积极主动走出去招商。对招商部门、团队内非公务员岗位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对出境招商活动、团组申请等予以支持。加强与国(境)外招商中介机构联系,借助国际中介机构组建国际化招商队伍,在重点区域组织实施中介招商和境外委托(代理)招商,探索建立海外创新中心、境外招商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等离岸功能机构。
进一步发挥经济小区作用。认真落实经济小区高质量发展28条,进一步发挥经济小区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营造亲清的政商关系。进一步厘清经济小区发展定位,整合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注重内部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逐步打造专业化招商平台,着力提升经济小区专业化、特色化水平。认真落实经济小区高质量发展28条,进一步发挥经济小区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全面兑现人员激励、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经济小区开展各项企业联谊活动,进一步提升招商企业的多样性、精准性、长期性、稳定性。
(二)大力推进精准招商
全面提升招商精准性。针对重点领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编制形成精准招商目录图谱,开展靶向招商和数据招商。加强与知名招商服务机构和平台企业、产业基金等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联合招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端企业和项目的集聚。
严格把好招商准入关。实现所有新出让产业用地签订产业发展协议,约定产业准入条件、投产时间、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节能环保、股权变更约束、违约责任等相关条款,加强新增项目用地“源头控制”,强化产业用地转让动态管理。
(三)扎实做好企业服务
贯彻执行一体化企业服务机制。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示范区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探索推动投资管理方式统一,构建跨区域产业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产业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助推项目尽快落地。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计算技术,探索建立“全自助式”新型企业服务模式,主动做好企业智能“政策体检”服务,并基于区内企业信息数据的不断积累、整合、分析,增设精准推送服务,逐步叠加“主动提醒”功能,有力提升企业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切实增强企业办事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优化监管与服务机制。深化“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机制,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一次抽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结合企业信用评级,加强企业经营情况监管,为企业定制专门的“体检报告”,营造健康发展环境。全面落实本市企业及分支机构跨区登记(受理)机关迁移取消迁出环节的要求,由企业直接前往迁入地(受理)机关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变更登记。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住所登记条件,探索对涉及行政审批经营事项的企业住所实行分类管理,允许部分行业进行集中注册登记。
编辑:朱家角
● 第三章 高起点推动新城开发
● 第五章 高水平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