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三章 高起点推动新城开发


2021-12-10 来源:朱家角人民政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建设规划体系
加强多规整合衔接。紧紧围绕全市构筑“中心开花、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格局,全面对接青浦新城规划调整方案、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等正在制订的上位规划,协助开展新城片区空间布局研究,稳妥有序推进朱家角国土空间规划和郊野单元规划(村庄)的调整,优化朱家角镇城市建设、交通路网、乡村振兴、社会事业、环境治理等专项规划设计,做好建设资金、土地空间等要素统筹,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地。
有序落实空间调整计划。按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存量土地盘活工作方案》要求,至“十四五”期末完成建设用地复垦120公顷,推进农村宅基地撤并48.67公顷,实施不符合规划导向的建设用地有机更新97公顷,盘活其他建设用地区内存量土地25公顷。加快朱家角工业园区空间腾挪,继续清退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低效企业,结合产业导向推进局部地块功能调整,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采用收储、自行转型、转让、置换等方式,促进开发边界外旷野型商办文旅、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类项目盘活利用。
(二)完善交通组织体系
健全交通道路网络。推进大盈浦路、港周路、青浦大道、新塘港路、沙淀北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峰甸路、庆丰路、山湾路等道路改建工程,沈太路、沈砖路沿线和祥凝浜路的综合整治,启动朱家角漕平路跨淀浦河桥梁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农村公路提标改造为目标,做到农村公路“一张网、全覆盖”,同步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
改善公共交通组织。调整优化公交站点布局和公交线路安排,实现镇区常规公交站点500米用地覆盖率100%。协助做好轨道交通17号线朱家角站、东方绿舟站临时交通枢纽转为永久交通枢纽,以及示范区城际轨道枢纽前期研究工作。优化镇内交通组织方案,打通交通微循环,改善车行交通出行效率。推进公共自行车网点布局和分时租赁网点建设。
健全慢行交通网络。结合淀山湖岸线贯通工程,并积极探索大淀湖、三分荡、淀浦河岸线贯通,构建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建成环境友好、便民亲民的慢行交通体系。
着力解决停车问题。多方面挖掘停车资源,通过新建、改建、停车位共享、错时停放等措施,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表2  道路交通设施项目情况表


图2  近期新增道路交通设施项目分布图


(三)推进未来城市建设
努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借助先行启动区优势资源,结合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以“绿色”和“智能”为主题打造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完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功能,主动对接一体化示范区基于GIS数据库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打破数字壁垒,逐步升级为城市大脑。
加快实施市政设施升级。有序构建安全高效的网络化市政设施体系,探索对市政管道进行智慧化改造,推进港周路、沈砖公路等沿线供水管新建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根据需要积极争取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对电缆、燃气、供水、污水管道等设施进行智慧化管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助落实5G基站专业规划和重点地区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分年度实施5G基站建设,推进5G网络和应用协同发展。
打造高品质生活场景。积极参与研究三分荡开发规划,推动朱家角镇区域青浦主城区连片发展。围绕华为人才公寓建设高品质生活社区,打造江南小镇与现代时尚共鸣的生活场景。营造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的示范区城镇空间,建设高密度高效率、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的开放性街道空间。探索在社区内设置社区客厅、艺术廊架、微型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设置屋顶休憩花园、微型农场等邻里交往空间,提升空间交往密度。

二、稳步建设特色小镇
(一)提升功能平台水平
加快朱家角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夯实园区实体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发展支持体系,积极推进上海佩纳沙士吉打机械定制厂房建设、上海欣巴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新建厂房项目等,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积极促进新经济发展,加强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科技、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招商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材料、物流分拣系统等高新制造产业,加快推进金发科技全球汽车材料创新研发中心项目、即索实业新建研发生产总部项目,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新业态带动提升现有产业,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积极对接虹桥商务区、市西软件信息园等载体,引进高水平的研究型机构、新型研发组织、产业化载体等,结合一体化示范区共同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积极承接大企业、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集聚一批创新型民营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专业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孵化器、会计师事务所、律所、银行等,为落户企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打造企业总部平台,培育完善总部经济生态圈,积极吸引和集聚一批企业“微总部”。
协同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金融产业园。强化“文创+基金”特色小镇功能,加快“绿色+ 科技”金融服务高地建设,打造以绿色金融和基金产业为特色的金融集聚区。系统梳理金融产业发展政策需求,协助研究更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推动基金、银行、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总部集聚,打造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金融产业新高地。积极促进朱家角—睿明金融科技园项目建设,主动加强与蓝色珠链基金小镇和上海西岑科创中心的协同,建设基金集聚区、金融集聚区。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产业论坛、金融沙龙等系列活动,通过搭建重大创新平台、重大活动平台,吸引金融人才、企业、项目落地。发展绿色金融,集聚绿色金融机构,协助推进绿色项目库和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争创国内首家跨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引导金融资本参与绿色项目建设。引入市场化风险管控企业,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市投资类企业审批权下放,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开辟相应“绿色通道”,提升服务效率,形成有利于各类投资基金集聚和健康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战略合作,支持在朱家角设立绿色产 业发展第一支子基金。同时,联合推动中采服务贸易产业园周边土地收储工作,为金融产业集聚区后续发展做好准备。
(二)加强重点区域开发
推进老镇区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有序植入新的功能。研究制定古镇建设规划和城中村改造方案,积极争取古镇范围内市属企业存量资源回购,在保存原生态生活场景的同时,腾出空间进行改造,优化古镇空间布局。协助推进朱家角影剧院地块改造,完善城镇功能。
加快沈巷产业社区建设。推动朱家角工业园区与沈巷社区的深度融合,加强对于现有存量用地的梳理,构建产城融合的整体格局,打造一体化示范区高品质水乡生活的典范。积极围绕健康主题转型升级部分企业,打造健康产业科技园。补足沈巷社区服务配套,优化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功能板块,提升社区空间品质,形成沈巷品质生活社区。依托沈砖公路的区位优势,研究推进低效工业转型为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创业服务中心、人才公寓等生产服务功能,打造商务街;依托朱泖河及东侧水体,研究布局特色水街、人才公寓、创业街区、康复养老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水平。
有序推进轨道交通17号线朱家角站周边开发。围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协助推进站点南侧地块开发,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并完善商务、商业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区域枢纽地位。
(三)推进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聚合
做好“家门口的服务”。建立完善公共空间综合利用机制,积极推进以社区中心为平台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加快补齐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短板,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等社区“家门口”服务体系,打造融党建群建、政务服务、事务办理、老人助餐、日间照料、看病配药、医疗保健、文化休闲、亲子活动、快递服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集成化”社区服务综合体。加快推进社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拓展政务服务内容,推动个人事项向村居集中。结合教育、医疗、养老整体布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和交通站点,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
打造15分钟水乡生活圈。根据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分若干10-15平方公里的水乡单元,构建城乡融合、服务均等的15分钟水乡生活圈。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公共运动场馆、综合商场、便民市场、24 小时便利店、街头绿地等安全、友好、舒适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实现15分钟步行可达全覆盖。

图3  15分钟水乡生活圈示意图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健全网格化机制
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效用。突出强化“三网融合”,深化创新社区网格化党建和党群服务站工作机制,提升网格化平台枢纽指挥中心作用,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推进城市综合管理相关行业覆盖,实现网格化问题“应发现、尽发现,应处置、尽处置”。
加快推进标准化治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网络内容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机制建设标准化、信息建设标准化流程,增强对城市管理难题顽症的快速发现和处置能力。以城管社区(村居)工作站为着力点,加强社区治理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推动议事协商和村务(居务)信息公开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二)促进精细化治理
积极促进多方参与城市治理。按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将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融入城市管理领域的每个环节。积极引导鼓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精细化管理,努力构建群众自觉、商家自律、小区自治、市场化运作、网格化管理、社会化监督的“三自三化”机制,努力破解精细化管理难题。
深入推进“一网统管”。围绕“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目标,突出抓处置、强实战导向,全面融入“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一网统管”体系,进一步向下拓展延伸,打通“村居”和“村居到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增强村居一线问题发现、联动处置、反馈报告的及时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环境、食品、卫生、生产等领域的管理成效,在一体化示范区形成引领示范。
加强智能化技术应用。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促进城市治理数据汇集、系统集成、联勤联动与共享开放。协助推进全程在线、精准监测、主动发现、智能决策的城市智能治理体系,拓展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场景应用,提高实时感知发现问题、快速有效处置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品质化景区
加强景区安全管理。建立联勤联动的管理机制,整合旅游区管理、古镇社区管理力量,针对大客流、消防安全、房屋安全管理,建立联合管理执法模式和应急管理预案。
加强景区风貌景观管理。梳理景区内零乱的电缆网线,实施架空线隐藏或入地,按照《朱家角古镇夜景照明方案》推进景观亮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古镇“夜游环境”。
加强景区商业管理。建立古镇周围区域商铺日常经营规则,扩展古镇商铺二维码管理功能,推进管理与执法的联勤联动,将店铺装修纳入监管体系。
加强景区停车管理。通过探索节假日景区周边道路分时路边停车,盘活景区周边公共停车场,挖掘停车资源,通过智能化系统来实施预测、引导、结算。

编辑:朱家角
第二章 高标准建设先行启动区
第四章 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朱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