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医大胆预言百年后的中国 如今全应验
2024-08-31 来源:朱家角
晚清时候,中国处在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在晚清时候却有一位名医,白天在医院里给人看病,晚上就在自己书房里写小说。
虽然这名医写的小说遭到鲁迅等文人的批判和嘲笑,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但实际上,他在小说中描绘的细节和场景,与现在中国是非常惊人相似的,可以说是一一地应验。由于这个名医预测的准确性,以至于世人都说这个名人有先知先觉的能力。
陆士谔的履历
这个大胆做出预言的晚清名医叫做陆士谔。他1897年出生在上海郊区千年古镇朱家角的一户书香世家中。大概朱家角这个地方风水特好,明清两代就出过十六名进士,以及四十余位举人。
由于人才辈出,这也使朱家角这地方特别注重教育,当地的米商和手工业商人都注重兴办书院、建学堂、修义塾。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也使陆士谔小时候喜欢看闲书,受到了良好文化熏陶,为日后成为小说家奠定基础。
但是,陆士谔的父亲陆兰槎却是一个科举考试,屡次不中第的秀才,自然家境贫困。在陆士谔出世之后,父亲给予他很大的期望,小时候送他去私塾学校读书,希望他科举考试高中,光宗耀祖。
可是,在私塾读书的陆士谔,很讨厌私塾先生教导的“四书五经”,学儒家经典不认真,却是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闲杂书,脑海里都是充满着小说的幻想情节。
陆士谔学医
晚清末年,百姓生活都是过得非常凄惨。由于陆士谔的父亲没办法当官,家里也无法维持生计,自然无钱供他继续去私塾学校读书。而且,父亲为了让他能在社会生存,决定他让去学一门手艺。正好听说邻居认识名医唐纯斋,想着学医是一门赚钱的手艺活,就打算送他去名医唐纯斋学医。
陆士谔在医馆里跟着名医学医,是觉得非常枯燥无味。但令他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在医馆里可以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病人,然后与这些病人攀谈,听他们讲述全国各地发生各种新鲜事情。
这些新奇事情挺多了,陆士谔就觉得有趣,就想如蒲松龄一样,把稀奇古怪事情都记录下来。于是,晚上他回到住处点蜡烛写作,白天继续学医。
陆士谔从医
学了几年,也到陆士谔出医馆毕业时候了。于是,陆士谔与师傅告别,回到家乡自己开了一家医药馆。可是,由于没名气,医药馆的生意却很一般,甚至很多人不信任他的医术,这也使他门可罗雀,生意萧条。
直到有一天,一个有头有脸的人来到了陆士谔的医药馆,由于病情太急,死马当活马医,随便进了一家医药馆就去看病。正好,进的就是陆士谔的医药馆。可没想到,没名气的陆士谔,居然把他身上罕见的疾病给治好了。
这一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非常高兴,见人就说陆士谔的医术高超,妙手回春。由于这一位大人物的极力宣传,为陆士谔增加了名气,从此找他治病的人就多了,再加上他也治好了不少病人的病,名气也传开了。没多久,他就被评为青浦十大名医之一。
陆士谔写小说有名气
成为名医,陆士谔的医药馆自然生意兴隆。有了稳定收入的陆士谔,在享受衣食无忧时候,却想着实现心中的文学梦想。由于他从小就喜欢看小说,文笔也了得,再加上在平日在小本子上记载了很多奇异故事,自然也想把这些故事整理一下,写成小说,满足文艺青年的梦想。
于是,陆士谔给自己起了一个叫做“沁梅子”的笔名,根据自己在医馆里听闻的奇异故事,向报刊投稿,陆续写了《血滴子》、《精禽填海记》、《鬼国史》等野史小说和武侠小说。
由于创作的关系,陆士谔结交了上海世界书局的经理沈知方和上海图书馆的孙玉声。在二人鼓励下,二十一岁的陆士谔,下定决心在1900年再次闯荡上海。为了接近书籍,他在上海图书馆旁边开一家诊所,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
在上海大都市,由于陆士谔太年轻,在医药行业是默默无名,诊所生意寥寥,难以养活自己。最后,他就下定决心把写小说当成一个主业,借此赚取稿费维持生活,同时,在诊所旁边开起了租书的业务。这样,陆士谔在上海就把小说的副业变为主业。
陆士谔小说的封神之作
在上海潜心著述这一段时间内,陆士谔创作的作品是非常丰富的。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他已经出版了二十余部作品,其中以《清史演义》最为出名,被上海的《神州日报》连载。
由于写小说的缘故,陆士谔收获了文艺青年和才子的美名,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当时,镇海一个富裕茶商的女儿,也是一个酷爱文学的文艺青年,叫李友琴。李友琴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了陆士谔的小说,成为了他的粉丝。于是,不惜一切从报社寻找到陆士谔的联系方式,与偶像结识。
李友琴与陆士谔打交道之后,为他的满腹才华折服,于是义无反顾爱上了这个贫穷却满腹才情的男子,并且结为夫妻,可以称作文艺青年结为姻缘的佳话了。
陆士谔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上百部小说,其中最出名就是《新上海》和《新中国》这两部小说,堪称是陆士谔的封神之作。
《新上海》是陆士谔对当时生活的批判。在该本书中,一方面是清末百姓的生活艰苦,一方面是上海的十里洋场,各种吃喝嫖赌的光怪陆离现象,批判了晚清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制度下的人性之恶。这一本书,后来也被评为十大古典社会谴责小说。
陆士谔《新中国》描绘的梦幻繁荣上海
《新中国》又是陆士谔创造的另一本“浪漫主义”小说,名字又叫做《立宪四十年之后的中国》。在小说中,陆士谔玩起了穿越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笔法,把自己化为主人公陆云翔,在宣统二年正月初一,由于心情郁闷,喝了两斤花雕酒后昏昏欲睡。谁料到陆云翔再次醒来,才发觉世界变了,他居然到了四十余年后的时光,就是“宣统四十三年”,也就是1951年。
虽然梦中的陆云翔和好友李友琴没什么改变,可是看到眼前的上海,与他生活的上海是截然不同的。
在梦中,他参加了上海的万国博览会,见识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当时上海建造了跨越黄浦江的铁路桥和江底隧道,并开通了地铁系统。在上海市内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各种工厂和商店繁荣,出口商品遍及全世界,一副繁荣富强的大国和强国形象。
梦中的中国政府,已经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割让的领土和所有租界,恢复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教育普及先进,民众生活和谐富裕,文化艺术繁荣丰富多彩,民主法治健全完善。
小说中主人公陆云翔为强大的国家高兴,可是忽然双脚一踩空,人也彻底清醒过来了。这时候,他才知道什么隧道、地铁、万国博览会,都是黄粱一梦,梦中幻想而已。
小说中的梦幻上海已经实现
至此全书结束,但是在《新中国》这一部小说中,陆士谔没有贬低现在社会的不好,却用细腻的手法,以梦中的繁荣上海情境,婉转劝告当时的有识之士,一起为梦中强大的中国去奋斗。
现在反观四十年后的中国,一一实现了《新中国》小说中梦幻上海的种种情节。如梦中上海的公共交通在现代上海也实现了。现在在浦东和浦西之间,也的确横跨着一座桥。梦境中描绘的那条江底隧道,在1971年也正式通车了。在2010年,也就是一百年后,上海也举办世博会了。
当上海举办世博会时候,不为社会大众所熟知陆士谔写著的《新中国》,又再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如导演贾樟柯就说:“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有人怀疑陆士谔是一位穿越者,准确预言今天的上海。但这一切是不可能的,最可能是陆士谔当时接触了《共产党宣言》等大量的读物,对于社会发展眼界看法自然开阔了一些。
鲁迅对《新中国》的批判
陆士谔的《新中国》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读者看着小说中描绘的梦中世界,觉得乌托邦,有一些虚幻荒诞,但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毕竟在当时晚清社会,积贫积弱,有这一本小说去读,也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但很多文人却从文学角度批判它荒唐,批判最尖锐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曾经在1918年发表过一篇文章《胡说八道》,就是批评《新中国》是一篇“胡说八道”的文章,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带给人们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据当时社会的腐败与破败,官员心不在焉,民不聊生,再加上列强的双重压迫,能实现那美好的社会,估计还用上五百年吧!
鲁迅承认自己的错误
由于鲁迅批判过猛,社会舆论界对《新中国》都是争论不休。可是,后来事情也迎来转机。在一次偶然机会下,鲁迅获得了这一本小说的全本,阅读之后才意识到当初的错误。再结合自己阅读有关描述西方城市建设、交通等文章后,发现两者存在共性的。
于是,鲁迅先生在报刊上也刊登了对陆士谔的道歉信,并且改了说法,称其除了文学性,从理想化角度,《新中国》也有切合实际的值得品读之处,并且鼓励大家去阅读这本小说。
陆士谔的去世
值得一提,当陆士谔的爱妻李友琴1915年由于患病去世时候,陆士谔常常自责专研小说创作,忽略了医术。于是,他在医术上下狠功夫,医术取得长进步,出版了医学专著《医学南针》,成为民国的名医和名小说家。
陆士谔在1944年病逝,终年只有六十五岁,他的子孙在文学医学上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可谓是书香门第。
结语
当地的中国,已经作为大国形象在世界崛起,经济水平跃入前列,每个人都能享受义务教育,上海的高楼大厦林立,这也都是陆士谔当年预言的实现,这也是无数先烈努力奋斗出来的结果。
我们也可以看到,陆士谔和鲁迅都是文学大师,从浪漫主义和批判角度对理想社会实现进行了探索。这一切也告诉了我们,只要我们心怀着建设国家的梦想,美好的社会一定会实现。
编辑:朱家角
● [历史典故]
● 铁锈桥为啥改名接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