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
吴中七子王昶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上海市青浦朱家角人)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协办待读,入军机处,后又擢刑部郎中。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王昶随大学士、云贵总督阿桂入川,平定大小金川。前后在军营九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加军功十三级,记录八次。凯旋之日,乾隆赐宴紫光阁,称其久在军营,著有劳绩,擢为鸿胪寺卿,赏带花翎,不久,又升为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王昶为人正直,执法不阿,深得乾隆信任,夸其为人才难得,不时委以
王
陆士谔
名医小说家 一身兼两任云间龙陆士谔 陆士谔(18781944),青浦朱家角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名守先,又字云翔,号士谔,亦号云间龙、沁梅子等。伯父世淮,是朱家角的举人,父亲兰槎,也是个秀才。士谔幼年,家道中落,14岁时,陆士谔从朱家角老家到上海当学徒,却因一口家乡土话被人歧视。3年后回到家乡师从清代大名医唐纯斋学医。1905年,27岁的陆士谔到上海行医谋生,其间,因有一广东富商之妻罹疾,骨瘦如柴,气若游丝。原来已卧床一月有余,遍请名家诊治,奈何无灵。病情日见沉重,饮食不思,气息奄奄
陆
夏瑞芳
夏瑞芳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 夏瑞芳(18711914年),江苏青浦朱家角沈巷人(今属上海市)人,字粹芳。中国近代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始人。 (鲍咸恩、鲍咸昌、夏瑞芳、高凤池)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6岁的夏瑞芳在上海集资创办商务印书馆,并出任总经理。除了夏瑞芳外,参与创办的还有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沈伯芬等人。 商务印书馆创业之初只是一家简单的印刷厂,只有一台机印机和两台手摇印刷机,原始资本也不过3750银元,夏瑞芳和鲍氏兄弟,每人只有一股,也就是500银元,拥有两
夏
席裕福
把《申报》从英国人手里买回来报业资本家席裕福 席裕福铜像 席裕福,字子佩,朱家角人,祖籍江苏吴县洞庭东山,清末买办。兄裕棋,字子眉,两人皆精通英语。同治十一年(1872年)英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裕祺任经理。当时各省筹办水旱捐赠,以申报馆为收集捐款的集中点,款额有数万之巨,由裕祺经管出纳.帐目清楚,无一差错,因而声誉卓著,《申报》也办得甚为发达。后裕祺病故,在弥留之际,力荐其弟裕福任经理。裕福与裕棋一样,办事认真踏实。 申报馆旧影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席裕祺不幸因中风病故,弥留之际,
席
陈莲舫
陈秉钧(1840~1914)字莲舫,号庸叟,又号乐余老人,清末医学家,约生于1840年,卒于1919年,江苏青浦县(上海市)人。世代为医,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到他时已是医传第19世,所以他治印谓十九世医陈。他的曾祖父陈佑槐,祖父陈焘,父亲陈垣,都以行医为业。而他少年习儒,业至廪生,补生员,据黄寿称:莲舫亦诸生,曾入龙门书院读书。后纳赀为官,入京任刑部主事,因仕途坎坷,遂归故里,潜心医学。由于他有一个医学世家的便利条件,自幼在习儒的同时,随他的祖父陈焘学习医学,随诊左右,尽得家传,加上他学习刻苦,
陈
蔡承烈
一隅小学的创始人实业家蔡承烈 蔡承烈,字一隅,朱家角人,著名实业家,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少年时在苏州钱庄当学徒,壮年还乡,于1880年在朱家角东市梢开设元号油坊,由于经营有方,规模由小到大,业务蒸蒸日上,每年榨油七千余担,销路遍及江浙两省.部分还远销至日本和南洋等地。蔡承烈自油坊打开局面后,资财日见雄厚,遂兼营商业,在朱家角开设永泰源、恒泰祥等商号,同时又在上海合资开设钱庄、纱厂、食品公司,还兼营公债和股票,成为朱家角的首富,号称蔡百万。 蔡承烈热心地方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宣统元年(
蔡
周郁滨
他编了朱家角第一本镇志秀才周郁滨 当代人了解朱家角过去的人文景观、历史掌故,大多源于《珠里小志》,这是朱家角镇的第一部镇志,它的作者是两百多年前的秀才周郁滨。 周郁滨,字仁望,又字泉南;朱家角小港村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诸生(即秀才),因宅边栽有十株柳树,自号为十柳山人,性格严谨,为人耿介,酷暑盛夏也穿着一件长衫,经常正襟危坐,手不释卷,村人走过他门前,就自动放轻脚步,不敢打扰他读书。王昶在世时,对家乡的这位比他小55岁的晚辈十分器重。 嘉庆十年(1805年),周郁滨开始收集资
周
夏焕新
昆曲艺术的薪传者国乐家夏焕新 夏焕新,字介民,朱家角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幼时,随父夏奇生秀才学习国乐,少年在中学时又从师钻研度曲。民国14年(1925年)起服务于教育界,曾任上海成义中学校长,课余与诸曲友成立咏言社,每月集合一次,与殷正贤之庚声社、王老泉之吟泉社、殷菊依之虹社,相继举行循环曲会,亦时与青浦曲社孙再壬、南桥曲社俞振飞等,同期演唱。每年还为东吴、复旦等大学举行义演,筹集奖学金。 夏焕新于1951年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1953年与焦承先、王鸣磐等首倡
夏
吴韫珍
我国近代植物学研究的前驱植物分类学家 吴韫珍(1899~1942),号振声,江苏青浦县(今上海青浦区)朱家角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童年在家乡就读。稍长肄业于松江中学,后转人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后考人南京金陵大学农科。民国11年 (1922年)大学毕业,在安徽省农业学校执教。一年后,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生园艺门,当年被派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以园艺学为主科,植物分类学为辅科,但吴韫珍的兴趣侧重在植物分类学,暇时即往田野采集标本,或在标本室习其所好。民国16年(1927年)夏,获博士
吴
吴元亭
吴昌硕为他订润例篆刻家吴元亭 吴元亭(18881966),名土毅,又字涤凡,号延陵仲子,晚年署耕玉老人。朱家角人,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自学成才的金石篆刻家。 吴元亭幼年失去双亲,家境贫寒,15岁到章练塘当学徒,从米行、中药铺到烟纸店,在烟纸店经理先生的帮助下,开始学习书法和诗词歌赋,得到练塘镇上的名士王南搓、曹漱石、钱晓洲、钱颂陆等人的赏识,结成忘年交,转而离开烟纸店,在练塘创办延陵学塾,以课徒为业。数年后,返回朱家角。秀才钱颂陆将自己能诗善画的爱女,嫁与元亭为妻,只重人品。下重钱
吴
陆树声
朝廷行相平泉矣尚书陆树声 朝廷行相平泉矣这是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对尚书陆树声的赞叹。用现在的话说是朝廷有德行的宰相要数陆平泉了。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朱家角人,最初冒姓林,居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隶翰林院)任编修,后又起用为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国子监主管)。陆树声管理严格,亲拟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为朝廷所看重,提升他为吏部右侍郎。树声淡薄名利,以有病推辞。穆宗即位后,再次相召,仍不就任。神宗
陆
陆灵素
南社女诗人繁霜陆灵素 陆灵素,名守民,字恢权,号灵素,别署繁霜、华泾乡姑、黄叶遗孀,朱家角人.陆士谔之胞妹,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自幼聪明好学,喜吟咏,善唱曲,在黄炎培所办的广明师范毕业后,去安徽芜湖皖江女校任教,时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苏曼殊、陈独秀也在该校教书,因而相识并有了交往。 宣统二年(1910年),陆灵素与上海华泾刘季平(刘三)结婚。刘季平曾于光绪三十二年清明,葬烈士邹容于华泾自己家宅的附近,因此人称义士刘三,名闻海内。陆灵素和刘李平夫妻双双加人南社,灵素不仅能诗善文,
陆
沈荃
康熙皇帝的书法顾问-沈荃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意讲充实之为美而命名),今上海朱家角沈巷人。他书法盛有名声,学董其昌、米芾,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著有《充斋集》、二百六十六卷《清史稿》等。 沈荃自幼聪敏好学,博学多览,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广知天下事。他幼年丧父,服侍母亲极为孝顺。清顺治九年(1652年),沈荃以江南青浦籍,登一甲三名进士及第,后又升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 沈荃性格刚直,敢于直谏,为官清廉。他喜好诗歌
沈
蔡其恕
中国精密仪器工程教育的开拓者 蔡其恕,测试计量技术学家和精密仪器工程教育家。中国精密仪器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专业的创建者。长期从事仪器仪表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精密仪器工程和测试计量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学科与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蔡其恕,1904年1月18日生于上海市青浦县朱家角镇。自幼聪颖好学,5岁时即进入其伯父设置的一隅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先是考入松江省立第三中学,一年后转入上海市民立中学就读。1920年到同济大学德文补习
蔡黄世昌
黄世昌:从能工巧匠到建筑大师 朱家角有10余家水木作,工人约300名。其中承包营造课植园的黄世昌水木作实力最雄厚,有上百名工人,自办砖瓦石灰窑、打铁铺、木行、圆作、方作、油漆铺等等。《青浦县志》 英雄不问出处。若打听黄世昌何许人也,谁也说不清。没人为他立传,没人为他画像,甚至连生卒年代也不详,只能估计生于清代晚期朱家角。但古镇老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能工巧匠。是木匠出身还是石匠出身?老人说法不一。能眼见为实的是:古镇老街上流芳至今的地标景点建筑:大清邮局、王剑三宅、珠浦电灯厂都是他承建的杰作
黄
蔡祖煌
蔡祖煌 男,1934年9月出生。上海青浦县朱家角人。汉族。大学学历。俄、英语均可读、听、说、写。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中科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常委。主持创建地震流体地质学,积极参与创建资源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活动,提出海水入侵的动力学理论,用同位素方法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水文地质问题。对科研成果进行哲学概括,提出理智功利主义的哲学主张,在21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学术座谈会上交流《用思想文化建设保证经济建设、以理智功利主义推进理性复兴》的论文。致力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业余研究哲学(含逻辑学、美学)、科
蔡
陆树德
直言不讳的给事中言官陆树德 陆树德,字与成,陆树声之弟,少年时与兄同学,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土,任严州(今浙江建德)推官,后迁任刑部主事。隆庆四年门(1570年)改任礼部给事中。给事中,官名,执掌侍从现谏,纠察六部之弊误。 隆庆皇帝初时上朝不发一语,不与群臣对话,树德言道:上下交为泰,今睽隔若此.何以劘君?(皇上和臣子要互相交谈,国家才能康泰平安,如今这样隔膜,怎么能够磨幂砺君主的品德、切磋国家之大事)。隆庆六年(1572年)四月,穆宗下诏停止东宫讲学,树德认为不妥,奏道:自四月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