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溪名人

陈莲舫


2012-12-27 来源:朱家角

        陈秉钧(1840~1914)字莲舫,号庸叟,又号乐余老人,清末医学家,约生于1840年,卒于1919年,江苏青浦县(上海市)人。世代为医,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到他时已是医传第19世,所以他治印谓“十九世医陈”。他的曾祖父陈佑槐,祖父陈焘,父亲陈垣,都以行医为业。而他少年习儒,业至廪生,补生员,据黄寿称:“莲舫亦诸生,曾入龙门书院读书。”后“纳赀为官”,入京任刑部主事,因仕途坎坷,遂归故里,潜心医学。由于他有一个医学世家的便利条件,自幼在习儒的同时,随他的祖父陈焘学习医学,“随诊左右,尽得家传”,加上他学习刻苦,博采并蓄,所以医道大有长进。当他中年时期,其医疗水平日见精湛。在光绪年间,陈莲舫经常往来于江浙,悬壶济世,四方求诊者毕至。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宗患虚劳病,屡药不敬,经由盛杏荪推荐,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保举,陈莲舫入京应珍视疾。由于他处方用药平实允当,采用养阴通滞法,因而比较符合皇帝的心意,甚得光绪的赏识和敬重,所以在10年之内,5次进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悬壶上海北海路,求治者门庭若市。翌年应聘赴湖北为两广总督张之洞治病,逢张之幕僚李平书,与之结为莫逆交。光绪二十九年两人与中医朱紫衡等创立医学会,光绪三十二年又相与创办上海医务总会,以研究中西医术为宗旨。

  光绪年间,盛宣怀、张之洞保荐陈莲舫5次应诏进宫为光绪、慈禧治病。任御医值御药房事,封为三品刑部荣禄大夫,颁赐“恩荣五召”堂额。其足迹遍及江、浙、皖、鄂、湘、直、粤诸省,有国手之称。后以年老南归,寓居上海。

  陈氏精通医理,富临证经验,擅治杂病。立案处方配合灵妙,用药轻灵平稳。丁福保评述其“按语之中庸,用药之渊博,于长沙以下,乃至金元四家、王海藏、张隐庵诸大家之外,别开生面”。陈氏为人质朴敦厚,重医德,诲人不倦,常施济贫病。弟子有李子牧、寿时中等三百余人。著作有《加批时病论》、《纪恩录》、《庸庵课徒草》、《女科秘诀大全》。其医案选录于《名医会诊方案》、《七家会诊张越阶方案》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诸书。民国10年(1921年)门人董韵笙辑有《陈莲舫医案秘钞》。


(画像作者:陈大健)

医德高尚

         先生为人质朴敦厚,崇尚医德。中年时期,其医疗水平日渐精湛,四方求医者纷至沓来,远近病人有求者,他即前行,临诊的足迹遍及粤、鄂、皖、湘、浙等省。晚年在上海行医时,“遇有病家要诊,辄徒步不御舆,贫者却其财”。秘制丹药,必定亲手修合,不假于人,以致积年药毒污染,1914年因疽发于手而去世,享年74岁。

学术思想

         陈莲舫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因其医术精湛、见解独到而有“国手”之誉。陈氏继承家学,勤于思考,博采民间单方验方,广求明师,勇于推陈出新。他认为治病当“知古而不泥古,方是良医。”他崇尚经典,灵活运用,不落窠臼,提倡“守经尤贵达变”的治学方法。时至今日,对于学习中医者仍不失有其积极的意义。

医学著作

         先生医学著述甚多,常以对经典著作加按语、眉批的方式阐发己见,现存有《陈莲舫先生医案》《陈莲舫先生医案秘钞》《十二经分寸歌》《御医请脉详志》《莲舫秘旨》《医案拾遗》《女科秘诀大全》《加批时病论》《加批校正金匾心典》等医书。

后世影响

         陈氏晚年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堪称后世中医教育的典范。其门人弟子众多,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影响遍及全国。其弟子陈蓉舫悬壶上海三家园(今凤阳路),其子陈山农(字承睿)、箓箓 (字承奇),孙陈范我,皆承家业,亦有医名。

编辑:朱家角
中国精密仪器工程教育的开拓者――蔡其恕
王昶

朱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