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民宅

永泰元布行

永泰元,古镇规模第一布行(作者:张安朴)   衣食住行皆是根本,而最大的布行,也创立于此。   在过去,朱家角绸布业有永泰元、恒大、高义源等好几家店铺,这其中名号最响,业务最大的,便是永泰元绸缎局。   永泰元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设于北大街,原名永泰源,民国十四年(1925年)吸收元号油车股本,扩资改组后易名为永泰元。   永泰元资本雄厚,业务兴旺,冠同业之首。主要经营绸缎,呢绒,棉布,兼营顾绣,礼服,兜纱等,鼎盛时期库存绸布价值3万元,流动资金3万元,放帐3万元,年营业额12~

元号油坊

元号油坊,为朱家角当时规模最大的油坊。   在朱家角的历史中,米与油是其富饶发达的根本,亦是不可绕开的话题。清光绪五年(1879年),镇上首富蔡氏兄弟开设聚源元油坊(亦称元号油坊),为青浦最早一家规模型油坊。   继首家油坊开业之后,蔡氏家族又开设了聚源全,聚源泰两爿油坊。三家油坊每年在菜籽登场开榨季节,雇用大批季节性打油工,每家近百人,日夜操作,大量加工食油,每天加工菜籽约七千斤左右,出油率在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之间。后来经营规模日益庞大,高峰时,三大油坊日收油菜籽120万-130万斤。由于管

茂林馆

茂林馆,唯一留存至今的饭店(作者:张忆周)   茂荪馆的前身,叫茂林馆,位于北大街,在曾经人潮鼎沸的市镇上,也许并不算最亮眼的一家,也不是最早的一家,但却是现在唯一留存下来的一家。   茂林馆店主韩姓,名盖黄义顺、长兴馆之上。雇有名厨高手,以善于烹饪水乡名菜,闻名遐迩,其中火夹肉、鳝燠面尤为特色菜。1956年对私改造时,为合作商店之一,仍以原名对外营业。   茂荪馆与过去已有很大不同,但传承至今的响油鳝丝,依然为人津津乐道,倘若来朱家角,不妨点上一盘,尝一尝地道的古镇味道。

震泰钱庄

震泰钱庄,朱家角第一家钱庄(作者:杨顺泰)   震泰钱庄始于光绪十八年,朱家角第一家钱庄,停业于清末。   朱家角物丰民富,金融业自然也风生水起。光绪十八年(1892年),朱家角镇东瑚瑎港新办震泰钱庄,成为朱家角历史上第一家钱庄。   震字取其威慑、威震四方之义,以此形容权威大,有一定的影响力;泰取之于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的象征。震泰即寓意着其一直以来雄厚的金融实力和影响力以及长盛不衰的盛景。   震泰钱庄经历风雨飘摇,停业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随着米行、油坊的崛起,

恒源米行

朱家角地处江南水乡,四乡物产丰富,盛产稻米。在日渐发展的商业中,米业兴起较早。早期米市,以牙行形式出现,不用本金,农民的粮食交牙行后,牙行主转手卖出,从中牟利。   清同治年间,朱家角当地人李某开创恒源米行,规模较大,是朱家角镇有记载的最早米行之一,后由席子佩、赖嵩兰、吴启文三家接办合营,改名为恒益丰。到清末民初,创建的米行大大小小共40余家,其中恒益丰、合丰、正余、全号规模最大,合称朱家角四大米行。   如今,米行的踪迹已然不可追寻,只有东井街河畔的粮仓还傲然挺立。现在,在尚都里北岸的建设中,

慈门寺

清华阁十二景中的慈门杰阁,即指本镇名刹慈门寺。寺位于放生桥、漕港河边,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名明远庵。明嘉靖中毁于兵祸,隆庆五年,行脚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宝殿,民间称为新殿。据传正殿如来佛的一对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样,夜里还会发光,是用猫儿眼宝石镶嵌。如来佛座垫下有一暗室,直通淀山通灵泉、大殿朱檐石柱、坚致敞丽,内塑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于壁,凡所应有,无不毕具,寺遂成为大刹。   明万历三十九年,敕赐寺名为护国明远慈门寺,并赐乌斯藏大士一尊,经二十部,为此寺内特地建造观音阁和藏经阁似珍藏这二件御赐的镇

圆津禅院

圆津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座落于漕港河边,为本镇著名古刹,寺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结构小巧,佛像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   禅院成为名刹,主要是由住持通证和尚(又名语石)起,连续出了好几代精通书画的高僧,经六、七代主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画;其中有宋刻妙法莲华经,明文微明手书多心经,董其昌等32人合写的金刚经,清代梁同书的行书卷等等。禅院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聚会之所,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来过禅院游览,题词。

席氏厅堂

席氏厅堂,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东湖街席家弄内,是镇上现存较为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筑。   朱家角席宅坐落于东湖街席家弄内,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上海地区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宅第建筑。席氏之祖为唐末大将席温,后世迁居苏州洞庭东山,是江南地区精于经商的望族。明代中后期,席氏因常年经商往返于东山和青浦之间,又爱此风土,其中左源公一支遂从东山迁徙至朱家角镇建宅定居。自东山迁居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家角席氏已历十代,有18房,达数百人之多,涌现出不少商界巨子和名人。清末明初的天文

“三泖渔庄”及王昶纪念馆

三泖渔庄位于镇南雪葭浜,系清代著名学者、刑部右侍郎王昶旧居。王昶作为清代学者,不但善属文、嗜金石、工书法,并与同时代齐名的钱大昕、刘墉(刘罗锅)等同属于乾嘉学派的学术流派,一生著作极多。最著名的有《金石草编》、《春融堂集》等,他还主修了《太仓志》、《青浦县志》等,而且他为官清廉,深受皇帝重用,官至刑部右侍郎。当他晚年上书辞官回藉后即在雪葭浜修建三泖渔庄以度晚年。庄内建有经训堂、春融堂、郑学斋、履二斋、蒲褐山房等多处建筑。   当王昶上书辞官回乡时,乾隆曾亲谕曰:岁暮寒,且俟春融归。挽留了一段时间

柳亚子别墅 福履绥祉

二十年代,南社社员在朱家角镇上相当活跃,柳亚子先生也常来镇上活动,时与名医唐承斋交厚,承斋门人俞建侯。俞建侯系昆剧大师俞振飞堂弟,柳亚子先生应其要求,曾书写条幅一轴,赠与里人姚达人先生。条幅录其旧作七律一首: 万里苍山一发青,自携琴剑涉沧渔,年时无复飞腾志,愁听鱼龙怒吼声 。此条幅现仍保留在达人先生处。   为了使南社社员活动有地方,同时也为了交友方便,柳亚子先生在镇南圣堂浜建造了一座别墅,名为福履绥祉。别墅座东朝西,东面面对田野,围墙高筑,呈凹字形,占地四百平方米,两边为南北厢房,中间三开间客

义仁泰酱园

义成泰酱园由杭州人丁松开设,总店在松江。清光绪年间,丁设分店到朱家角镇,店名丁义成、后同姚姓合作,改名为义仁泰酱园。抗战前夕,扩大经营,有职70余人,前店后场,并在塔桥设乾生泰分店。该店产品各具特色,有的酱菜按时序供应,如醉蟹、人参萝卜。特产乳腐有双糟、红方、糟方、太方4种。酱油选用大粒黄豆,天然发酵,有白油、红油、特晒、双套、单套等。陈酒制法,尤为考究,专门汲取镇北大淀湖水酿制,味香醇厚,年销6万公斤。其中玫瑰露酒和双套晒油,曾分别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获奖。解放后义仁泰

童天和国药号

童天和国药号开设在朱家角大新街60号。童天和国药号由清代宁波富绅童氏独资创设,与上海百年老店童涵春堂同宗,是江南著名的国药号之一。1877年,童氏老板重修天和堂金字招牌,高悬于堂内。1890年,童氏在家族中扩股,充实经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二十余年的创业之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药号公私合营,1986年恢复旧店。   石库门房屋上赫然写着童天和国药号的醒目字样。该店历史悠久。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金字招牌。光绪十七年,店主在家乡宁波本族中增资12股,扩大经营。其资本约占全镇7家国药店的三分

俱乐部茶馆(江南第一茶楼)

江南第一茶楼位于朱家角北大街,俱乐部茶馆坐落在港港湖南岸、北大街中段,创建于清末。茶室在二楼,面积有285平方米,店堂宽敞,生意鼎盛。茶楼依街傍水,有临河雅座,漕港帆影,尽收眼底。 创建于清末,过去叫俱乐部茶楼。三开间,面阔11米,进深21米,二层红砖楼房古朴宽敞,依街傍水,拱形砖石门透露出海派石库门建筑的风韵,多部影视剧曾取景于此。每日清晨五点,茶楼早市开始营业,附近的农民渔民、工匠小贩、居民们纷至沓来。茶楼里每日上演评弹书场,吴侬软语伴随着琵琶三弦叮咚声,充满着慢生活的情调。如今,百年茶楼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