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细品古镇朱家角


2012-12-28 

闹市,于是在重修禅院时,在弹院门前建起泰安桥,是时1584年。泰安桥是两岸居民,商家和圆津禅院捐款建造的,可见造桥不但是寺院所需。也是当时百姓和商家的共同需要。
  泰安桥西堍(tù)建在圆津禅院门前、东堍连接着北大街,是朱家角最高、最陡的单拱石桥。桥两旁残留着几块青石扶手,刻着“飞云”浮雕。随着世事的变迁,这位“历史老人”身上布满斑驳的沧桑,但是它带给古镇市河两岸人们的方便和促进市井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清代名士诗云:“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写出了一幅生动的古镇居民消暑纳凉图。今天我站在泰安桥顶,南望依傍着蜿蜒市河而筑的水上人家,北眺波浪滔滔的漕港水景和放生桥雄姿,真是美不姓收。
  
  造访课植园
  
  早就听说朱家角有一大型庄园式私家花园——课植园,此行当然不能错过。朱家角古镇旅游公司特地安排马弫先生做我的向导。下午一点多钟,在公司办公室初识马先生,他热情直率地邀我立即出发。马先生是退休教师,中等身材,声音特别洪亮,一口流利的乡音,处处流露出书卷气。课植园在古镇西北面,马先生一路走一路滔滔不绝地介绍课植园。他告诉我,课棺园园主姓马,名马维骐,字文卿,以前马文卿和他的子孙们就住在园内,所以课植园又称“马家花园”。他又说,马文卿的祖籍在陕西扶风县。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氏皇后.呈马家的一大荣耀。后来因为宫变,马氏就南迁了,马家的祖训是“读书明理,不以仕途为官”。马家世代经商,马文卿年轻时随父从事汞,铜、盐、丝绸等行业。甚至将生意做到国外。马文卿受清末“置田造园”风气的影响,就在未家角购地,建造了课植园。1912年,马文卿58岁开始建园,历时15年,耗银三十余万两,才初步建成此园。我听得很入神。又奇怪地问:“马老师怎么这么熟悉这些呢?”他呵呵地笑起来:“我啊。我是马文卿的第四代孙呢!”噢,我恍然大悟,情不自禁再一次和他握手,说着走着,我们已来到西井街的课植园。
  课植园的大门颇有气派,我迫不及待地跨进门厅,先看景点简介。课植园占地96.7亩,现在修复开放的仅是原来马家的生活区16.5亩。马先生告诉我,由于马文卿是以经商为主,较早接受西洋文化,所以课植园的设计结构和选用的装饰材料为中西合璧形式。他说:“当年建园是先建民宅,采用中国传统布局——沿中轴线建有门厅(轿厅)、正厅、花厅、迎贵厅。”他带我一井一厅地参观,这里的建筑都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手法,雕梁画栋但线条简洁,弯椽灯廊不失气派,落地长窗洁净豁亮、这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
  正厅最显眼处悬挂着一副对联:“课经书学干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马先生说,这上联的意思是读熟四书五经,可要学一千懂一万触类旁通之意;下联的意思是辛勤耕作九个月,才有资格享受三个月的休息,调整,此联头二字合为“课植”,就是“课读之余不忘耕植”的意思。这下我懂了,此联既点明了庄园园名的来历,又寄托了马文卿对子孙的期望。

 迎贵厅的装潢、摆设全是西式风格,连花地砖全呈20世纪初从德国进口的,可见当年的雍容华贵。
  马先生要我特别关注迎贵厅左右两边对称的建筑。北边是藏书楼,又名书城。书城小巧玲珑,结构严谨,环境幽静。城墙三面都辟有月洞门,城中建楼。楼前外筑拱形岸桥,桥栏是翠绿琉璃筒瓦砌成,拾级而上就可进入藏书楼,此处是本园“课读”的点睛之作。花厅南边有读书楼,是供孩子们读书之处。楼侧有阴阳廊、阳廊有20米长的碑廊。碑廊上镶嵌着15块碑刻,是当年马文卿不惜重金收集的明代四大才子唐、祝、文、周的手迹,再请当年著名金石专家雕凿而成,字体苍劲有力,笔锋勾丝毕露,令人叹为观止,是极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段碑廊可谓园中镇园之宝,也突出了园主的个性喜好。
  马先生说园林建筑要有起伏。他指给我看园中的制高点“观月楼”。那是一座五层楼的水泥建筑物,又名“冠云挚月楼”。这也是当年马文卿的得意之作。他登高远眺。不但可以赏月,又可以饱览淀山湖,大淀湖、漕港河三水肚景,俯首近观,课植园全景尽收眼底,该是何等惬意呀!
  南面是一片花园。当年为了造园,马文卿曾游遍江南著名园林,凡是见到一处胜景,就千方百计命人仿建,所以这里有形似上海豫园的荷花池、九曲桥、仿苏州狮子林的假山和

编辑:Admin
蔡承烈:从实业家到慈善家
朱家角:上海最早的大码头

朱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