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古镇朱家角
2012-12-28
倒挂狮子亭等。走下小山坡还有遥遥相对的“打唱楼”和“观唱楼”,是马文卿和他的后辈们休息娱乐之地。
当我们走过一座小巧的“课檀桥”后,马先生告诉我。刚才我们游览的是“课园”部分。过了这小桥就进入“植园”了,“植园”也叫“稻香村”。以前“植园”里有“耕九余三楼”、“秋风稻香亭”等,还有果树林和一大片稻田,马文卿就让儿孙去看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他自己有时也会下田劳动、给儿孙做出榜样,鼓励儿孙也去实践、体会“耕九余三”的意义。马先生说:后来这里是朱家角中学的所在地,现在已由旅游部门收回,是正在修复开发的“课植园”二期工程。
离开课植园,马先生执意要再送我一程。我们漫步在西井街上,他告诉我,马家祖辈在建宅造园过程中,为当地做了不少善事,不仅出资建造了马家桥,还修缮了这西井街上的涌泉桥、中龙桥,铺修了石板略。1911年朱家角首建电灯厂,马家入了股,还出资竖起了这一带的电线杆。马家捐款在“植园”里的马氏祠堂开办的“约光中学”,就是后来朱家角中学的前身。
和马先生告别后,我来到归途的必经之路——放生桥,驻足在放生桥头,我沉思着这两天来触摸到的千年古镇的历史,特别是四百多年前这座放生桥的建成,促使朱家角主要商业街——北大街的东延,从清末开始,放生桥漕港河两岸,相继建成电灯厂、碾米厂、面粉厂、油车坊等,呈现了资本主义城镇的萌芽特征。所以原上海市市长、现任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曾说过,要看现代的上海,就看浦东;要看昨天的上海,就看“新天地”;要看过去的上海,就要看朱家角。此时已夕阳西下,桥下的漕港河水波光粼粼,让人心旷神怡。从桥顶向西远眺,漕港河上正腾起一层薄纱般的水雾,古镇朱家角的倩影,朦朦胧胧,天生一幅水墨丹青,而我也似乎融入于此画之中。回眸东望,漕港河面越来越宽。后浪推着前浪,奔腾东去。古镇朱家角啊,你的韵味让我流连忘返,你的倩影让我至今难忘!
作者:钱昌萍
编辑:Admin
● 蔡承烈:从实业家到慈善家
● 朱家角:上海最早的大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