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蔡承烈:从实业家到慈善家


2012-12-28 来源:朱家角

蔡承烈:从实业家到慈善家

  朱家角实业家蔡承烈,字一隅,镇民和其后人都尊称他为一隅公。不同于镇上其他名门望族,祖上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原始积累,他自己也没读到多少书。但日后却是富甲一方,并实现了从实业家到慈善家的转型。

   蔡承烈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作为第三代长子,年少就开始协助父亲经营油坊。但父亲有眼光,送他去苏州钱庄学生意,这使他开拓了眼界。学成归来后,便决定创建新油坊。光绪五年(1879年),镇上最大的聚元号油车坊开张了,地点就在放生桥南堍东面的一片荒凉开阔地,时年蔡承烈二十六岁。

油坊里的炒、蒸、碾、榨温度都相当高,油车工人光着脊梁,只穿一短裤或束一条布巾,要在榆木榨床上不断抡着大石锤锤击,汗水依然直流。蔡承烈和兄弟们在壮年时,也曾亲自参与过这种劳动,所以特别体恤这个岗位的工人。乃至作为油坊磨碾动力的牛力,蔡承烈也一样人性化,派专人照顾,牛居室里铺的是干草,盛夏让壮牛下水凉棚休息,寒冬喂食轧成二寸长的稻草拌豆饼。牛老以后也养其终生,死后掘井埋葬念其辛苦一生。

后来,改用半机械化,以引擎替代牛作动力,从此元号油坊设备和规模,菜油产量和质量,成为当时江、浙、沪一带同行榜首。接下来蔡承烈开始涉足商业。除了在朱家角投资永泰元绸布庄、恒泰祥商号、长源钱庄外;又闯入上海滩投资同余钱庄、梅林食品和纱厂等。

1908年,蔡承烈考虑家乡米油产销巨额,建议从松江修建铁路支线,经朱家角青浦到安亭,与沪宁沪杭铁路接轨。此建议得到公司采纳,立即组员勘测,但终因河港太多,工程过巨而未果。

铁路架不起来就架小桥吧。西边的惠安桥(廊桥)、东边的一里桥、二里桥,都是在光绪年间,蔡承烈捐资建造和修缮的。还有家国兼济之“桥”,诸如收容难民、摆平土匪、慰劳过境北伐军。乃至重金收购王昶《金石萃编》散落的原刻木板,移至圆津禅院保存等等“文保”工程,都是蔡承烈义举。

最大的积德,是宣统元年(1909年),蔡承烈用自己的字号,创办“一隅初等学堂”。尔后又于民国元年(1912年)扩大为“一隅完全学堂”。学堂环境优美舒适,高薪聘请沪上名师,音体美全科开设,晨会歌和夕会歌天天演唱,校内运动会和校外野营一次不少。还有火炬图案的校徽和名为《隅风》的校刊。自任校董的蔡承烈规定:家族幼辈、教师子女、元号工人子弟、家境贫寒子女一律享受就学免费,其他学生学费和上海公立学堂相同。他还规定自己:700亩田的每年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开支,元号油坊则负担教师的食宿补贴。

由于办学成绩突出,民国四年(1915年),一隅小学荣获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亲署“育才成德”金匾。此金匾和蔡承烈亲署的校训“勤俭”红匾,一前一后高悬在大礼堂的正中。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一隅小学每年设9—10个班级,共有35届毕业生。镇上的许多富家子弟和穷人孩子,连同蔡承烈自己的后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界里“育才成德”。

至今,许多毕业生还会哼唱“一隅小学”校歌:南北漕江水萦回,九峰远眺翠如堆∕此中灵秀构胚胎,个个待人才愿我在:勤以补拙运坯追陶侃愿我在:俭以养廉永求世齐晏。他年事业好当担,校主训言常在同力相衔同德无猜,期我英俊才。

校歌中关键词:“勤”(勤以补拙)与“俭”(俭以养廉),既是一隅小学的校训,也是蔡承烈一生的心得。1932年秋,他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有中央政府颁发的两枚“嘉禾”“嘉祥”勋章。

编辑:朱家角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
细品古镇朱家角

朱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