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珠溪汪氏三兄弟 (中)


2022-03-02 来源:吴玉泉

  汪一飞:历史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汪氏三兄弟中,笔者与之见过面的有老二汪一飞和老三汪一鹏。

  2005年,汪一飞退体后受聘在上海编辑《创业周刊》时,到我工作的朱家角投资公司联系工作。谈及家事,一飞很坦然地说,”我也是角里人”,我惊讶之佘,谈话也自然了许多。2009年,我也退休了。一飞趁休假专程从上海来看我。同是角里人,谈话很投机。他向我谈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往事。

  三兄弟同年考上大学。令人激动   1957年8月25日,邮递员走进陆家弄汪家门口,喊一声:“汪一飞,汪一鹏!”睡意朦胧中的我,一下子从床上跃起,连眼镜都忘了戴,冲出门外。从母亲手中接过两个信封一看,上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赫然在目,我开心得大叫起来。一鹏弟惊醒了,出来拿过北京大学的信封赶紧拆开,一脸狂喜。这时的妈妈,脸上露出一种又惊奇又高兴的万分激动的心情,但爹爹脸上,却是安详的喜悦,好像早已知道要录取的那样。28日收到一鸣从南京寄来的信,他被录取在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那年一鸣22岁,一飞19岁,一鹏16岁。

  1957年的中学里,“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以优异成绩向祖国汇报,让祖国挑选”,是毕业生的主题词。那年高招人数比前两年大幅度减少,所以落榜人数所占比例较大。我所在的松江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只占三分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汪家三兄弟同时考进名牌大学,就成为一条新闻,顿时传遍古镇。一鹏弟16岁进北大,成为当年全系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一鸣哥初中毕业15岁参加工作挑起全家的经济重担,这回要上学,家中两老的生活怎么安排。父母亲表示:再困难也支持你们三兄去上大学。第一个举措,卖掉了家中一个大立柜,得87元,这可是母亲陪嫁时的嫁妆啊。

  发榜后的几天里,陆家弄里的邻居们纷纷向汪家道贺,特别钦佩一鸣哥一个初中毕业生干了七年工作竟考进北大。小镇上老朋友、老同学、老邻居也都来祝贺。团聚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三兄弟要走上新征程。临分别前,全家去照相馆拍了张照,见证了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我看到母亲眼含泪水,依依不舍。这时,我感到我把复旦填为第一志愿,是填对了,总算有一个儿子近在咫尺,而且我是妈做家务的得力助手。


十年动乱身受打击,令人心酸  汪一飞,1938年出生,从小在哥哥汪一鸣的影响下,立志当记者、作家,所以选择了新闻专业。在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坐落在河南洛阳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工作。64年进《拖拉机报》社任记者、编辑等工作。文革中受过十年磨难。起因是他在朱家角参加过一个名为”银杏”的文学社团。

  1957年8月6日,银杏文艺社在朱家角镇成立,参加者都是镇上的文学青年。银杏社的宗旨规定的努力方向是“四个必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必须学习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必须结合当前的阶级斗争进行创作。必须克服骄傲自大,开展严格的和风细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银杏》月刊创刊号的封面画是两棵银杏树中间一个红太阳,一副对联“与日同升,与世同存”,此画实际上是朱家角美周弄里两棵四百年银杏树的实景素描,是对故乡景色的描绘,对故乡感情的流露。1962年,汪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工作,在《拖拉机报》任记者、编辑。昔日的文学爱好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出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在通信中交流情况,相互鼓励,一直保持着联系。

  到了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期间,青浦县革命委员会于1970年4月20日作出银杏文艺社是反动组织的决定。洛阳一拖收到关于银杏社是反动组织的文件后,按照“汪是反动组织骨干分子”的基调,把汪关押起来,逼供诱供,日夜批斗,汪失去一切人身自由,家属不准探望,和父母兄弟不准通信,致使汪的老父母长期得不到儿子的消息,忧郁交加,汪父患癌症于1972年去世,汪母也随之而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汪被关押108天释放后,监督劳动。直至1978年12月20日,青浦县革命委员会才作出决定,为银杏文艺社平反。20世纪70年代末,银杏案涉案人员逐一平反,陆续回到工作岗位。汪一飞被任命为中国一拖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拖拉机报总编辑(副处级)。

  1987年全国大企业报经验交流会在一拖召开,68家大企业报老总会聚洛阳。汪一飞受命起草会议纪要,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得到中国记协领导赞扬。会间,拖拉机报社被选为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单位。90年代初,拖拉机报申办到国内统一刊号,实现了由内部发行到在全国公开发行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拖拉机报率先施行与市场接轨。由于《拖拉机报》的突出成绩,在首届全国企业报展评中获二等奖,1996年被评定为河南省一级报纸。从1984年到1997年,有70篇稿件被评为企业报系统和省、部级好新闻,有十几篇论文在研讨会上发表,有6篇论文收入正式出版的书中。汪一飞本人被评为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百优),199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管理司、中国企业报协会颁发的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1993年获中国记协颁发的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纪念章

  汪一飞于2003年至2004年回家乡朱家角期间,也受聘参加朱家角镇镇志编纂审稿工作,汪退休后1998年~2003年受聘于拖拉机报担任审读员,2003年~2004年、2007年,两度在上海办报纸,任记者、编辑、审读等工作,2008年以来又任拖拉机报审读员。


汪氏三兄弟五十年后再相聚,令人欣慰  48年后的2005年,当汪氏兄弟三人相约回到故乡朱家角团聚。大哥一呜从银川来,路最远,却先到达。老二一飞从洛阳来,老三一鹏从北京过来。三兄弟在上海会合后同车返乡。这是他们1957年离开老家后相隔48年后的第一次团聚。真用得上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颇有文学功底的一飞当即填词一首以表纪念。<念奴娇·团聚> :”花红似火,江水绿,魂牵江南春色。兄弟三人聚故乡,一出人间喜剧。一九五七,同进学府,美名古镇扬。而今头白,功绩有人评说。 地理地质领域,成果赫赫,记者也尽责。告慰父母与乡亲,人称汪氏三杰。一呜惊人,一鹏展翅,一飞冲半天,聚过乐过,此去再献余热”。此情此景着实有点伤感,父母亲已长眠于九泉之下,老家陆家弄也只剩下一小截,昔日的故居已只存在于一些老人的记忆中了。兄弟仨团聚倒也有点欣慰,回望历史,陆家弄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星光璀璨的人物。上世纪初,陆士谔四兄妹的杰出成就令人瞩目,特别是大哥陆士谔既是当时沪上十大名医之一,又是创作了百余部小说的名作家。预言百年后世界博览会在上海浦东召开, 1957年汪家三兄弟同进大学,也算为陆家弄的历史添上最后的一个光环吧。作者出生在风云际会的大上海,自己却一直在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厂工作,没有考虑个人的利益跳槽。他是钟情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了。当记者,他努力发掘社会的光点,当编辑,他又扶掖后生,甘为他人作嫁衣裳。他关注民生,关心教育,力挺创业。他在退休后,又干了11年,当编辑,当记者,为改革呐喊,为创业擂鼓,不辞辛劳。

“求真路上多风雨”,他铭记着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是一生实践着这句话的。在2009年完全退下来后的一年中,他又把他的这些业余写就的文稿结集出版,定名《银杏集》。他这本集子也是教人求真的。银杏一身是宝,读着集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受教益,令人思绪万千。他在《人生观风雨的考验》一文中说:“人生是短暂的,人民的事业却是永存的。我愿把短暂的一生融汇在人民的事业中,我的心灵是充实的。”这是他的由衷之言。

编辑:朱家角旅游
珠溪汪氏三兄弟 (下)
珠溪汪氏三兄弟 (上)

朱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