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一隅小学的最后辉煌


2013-05-11 

  抗战胜利以后,由于在日寇统治时期,一隅小学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46年,校长郭履冰,内兄蔡庸言兄弟三人来请我接任校长职务。

  我任一隅小学校长以后,第一步整顿人事。亲自去茜墩请原在一隅小学任教的李莹儒老师回来任教导主任,抓教学质量。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和教学质量方面都大有改观。学校经济,有校产700余亩水田的租息,再加学费和元号油坊的资助,收入已相当可观。但那时物价飞涨,法币贬值,还是不能维持学校的开支。为适应局势,稳定教师,从几个方面改革:1、适当提高学费,并改收实物;2、学校经费全部购置物资(米和油);3、教职员工资以实物定级;4、设立生活、医疗补助;5、教职员工子弟免费入学(后扩大到元全号油坊职工子弟)。实施以后,教师都可无后顾之忧,安心教学。一年以后增设了幼稚园,四、五、六年级又各增加了一个班。到解放前夕,发展成九个班级。随着班级增加,乃广聘教师。有好几位大学生愿来一隅小学任教,其中有董映明,周继生,徐安仁,王承尧(高师毕业),王承文(体专),杨镜春,唐点梅,唐明菊等等。因师资力量坚强,教学认真,毕业生升学率在朱家角四所公立小学之上。家长很乐意把孩子送到一隅小学来上学。青浦县小学毕业要考上海的中学很难录取,主要是英语和算术程度不够。于是,一隅小学就着手提高英语及算术程度,算术不采用国定课本,改授“春秋算术”,并指定“算术之友”、“刘编算术”为参考书,还有“课外算术”为指定课外作业;从三年级就开英语课(青浦教育局规定五年级开课)。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算术、语文等各科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终于有毕业生考取了上海名牌中学——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49年,陆宗源和方家麟)。学校重视文体活动,组织足球队、蓝球队、歌咏队,军乐队、戏曲小组等课外活动。足球获朱家角区冠军,篮球与井亭小学并列第一(井小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学生)。各种校际比赛,经常名列前茅。“中国童子军第一一八八团”也闻名青浦,其他各校望尘莫及。直至解放初期,县文教局常驻学校,以一隅小学为核心推动教学改革。

  解放以后,学校的校产土地也被收归国有,主要经济来源断绝。元号油坊也自顾不暇,难以再给学校资助。仅靠学费收入根本不够维持,有限的节余现金只能撙节使用。教师每月只能领20元生活费,教师纷纷离校而去,教育质量又一落千丈。而诸如街头宣传、庆祝游行、下乡治螟等等的教师社会活动频繁增加,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县文教科派了几个城市平民来当教师,他们毫无教学经验,却因成分好而瞧不起老教师,拉帮派,搞不团结。学校风气急转直下,学生数量减少,班级缩减,学校陷入苟延残喘的境地。我要求县教育科接管改为公立,迟迟不见批准。友人劝我辞职去上海自谋出路,我说只要国家没有收归公立,我就要负责到底,否则我对不起校董会,坚持要等到政府接管以后才离开。直到1950年下学期,政府终于同意接管私立一隅小学,归朱家角第一中心小学领导,称为“一中心二部”委沈名昶为主任(后又改为“石街小学”)。

  私立一隅小学从清末创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四十余年,风雨飘渺,战乱频仍,日寇蹂躏,终于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现在已经不留丝毫痕迹。可怜青浦县唯一的历史悠久的私立小学,从此只有校友能记住母校的名字了。

作者:陆宗源

编辑:陆宗源
朱家角中学创业的艰苦岁月
开明儒商的光辉典范 纪念先祖父一隅公诞生151周年

朱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