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田山歌嫁接音乐剧 朱家角打造《角里人家》
2012-12-28
“黄梅上岸望爷娘,闲七八月养后生。哥是秧苗妹是泥,角里人家土里长”,带着泥土的芳香,和着优美的旋律,朱家角镇倾力打造的首部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22日晚在江南古镇朱家角影剧院闪亮登场。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田歌与音乐剧相结合,《角里人家》的另类创意在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众多群文活动中脱颖而出。
田歌又名田山歌,是农民劳动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山歌,流传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京举办,青浦田歌队一路过关斩将,先后在南京站、上海站比赛中成功晋级,作为唯一一支田歌队参加汇演,声名远播。然而,随着农业耕作机械化,青浦田歌生存环境一度面临危机,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偶尔哼上两句,田野间原生态的田歌已不多见。2007年,田歌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也在青浦焕发了新的活力。“古镇朱家角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以海纳百川胸襟吸引谭盾、张军等文化名人来朱家角造势,但百姓总希望古镇有本土的民俗拳头文化品牌。”朱家角镇党委书记吴跃红说,经过近一年的酝酿、构思、创作、筹备,本土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应运而生了。据朱家角镇文体中心主任李振东介绍,《角里人家》演员选拔工作在中心举行,吸引了全镇文艺爱好者报名角逐,38名演员和60名合唱演员最终入围,年纪大的70岁,年轻的不满20岁,谁都能张口来上几句。《角里人家》排练两个月,更是家家可闻田歌声。
有了田歌这壶芳香“陈酒”,还要纳入到音乐剧“新瓶”。田歌音调高亢,旋律起伏大,经常出现八度大跳进,如此性格鲜明的江南小调如何与舶来品音乐剧结合?作曲侯小声煞费苦心,他以音乐剧的表现手法,为每个角色设计了专有的主题曲调,角色不用出场,音乐一起,观众就能知道谁来了。90分钟《角里人家》,唱段是清一色的沪语,主要演员有的来自上海沪剧团、上海歌剧院,有的是民歌演唱者,有的出过流行乐唱片,侯小声根据演员不同的发声特点编排曲目。他的得意之作是在第四幕第三场,用交响乐方式呈现原汁原味的田歌,整整10分钟,完全没有添加任何现代音乐佐料。他说,“看到这里,观众们会为家乡有如此鲜活的原生态民歌而感到骄傲。”
对古镇百姓而言,《角里人家》很好看很过瘾,因为它以1953年青浦田歌唱到北京为背景,讲的就是群众自己爱看的题材:一段曲折有趣的爱情故事——田歌王子根生和音乐老师叶茂因唱田歌结缘,历经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李振东说,“等我们的业余演员学会了主角的唱法,可以一直演下去。”对观众来说,田歌咹咹调、大乐调、倒十郎等数十种江南小调一场听个饱,还是头一次。《角里人家》一幕连一幕的朱家角农耕文化展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摇快船、江南船拳、阿婆茶、粽子舞、走三桥……在专业演员带领下,朱家角177位当地居民手持农具,演出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编辑:Admin
● 第二届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开幕
● 201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15日在上海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