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桥

放生桥 放生桥位于北大街东首,横跨在漕港河之上。1571年由朱家角慈门寺僧人性潮历经15年化缘而始建,建成后,为显佛门慈悲为怀,桥下500米之内为慈门寺僧人和香客放生之地。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为放生日,并在河道中立桩为界禁止渔民在此撒网捕鱼,故名放生桥。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是朱家角古镇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长的五孔石拱桥,被誉为沪上第一桥。

平安桥

平安桥(戚家桥) 平安桥位于城隍庙南侧,横跨市河,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为三孔石梁桥。相传此桥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行军路过时所建,为了纪念戚家军为民造桥,抗倭功绩,百姓更愿意称之为戚家桥。因桥面石板不平,行人过桥时,桥面会发出叽咯叽咯之声,这与当地方言中吉祥两字发音相近,而桥名又为平安,因此当地人出远门时都愿意绕到桥走一走,取一路平安之意。

廊桥

廊桥 廊桥横跨在市河之上,连接着北大街和漕河街,是镇上唯一的木质结构桥,因其形似长廊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城隍庙迁建于漕河街,当时市河两岸的北大街和漕河街已日渐繁华,人们必须绕道泰安桥或平安桥来往于两条大街,无论是宗教生活还是商贸活动都非常不便,于是镇民就在两桥之间横架木质桥梁,桥上盖以草棚,为过往行人遮阳避雨,如此惠民惠市,故亦称惠民桥。1969年旧桥因年久失修而拆除,于1996年重建。

泰安桥(何家桥)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的航标,桥两旁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古朴淳厚。用于建造何家桥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桥栏浮雕飞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桥前圆津禅院也建于元代,故对此桥的历史,造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清代名士曾有诗: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诗中描写日落黄昏,渔歌唱晚

中龙桥

井亭港三桥(永安桥、中龙桥、涌泉桥)位于漕港河北,同跨井亭港,连接东、西井街,呈东西向。因井亭港地区时属昆山,故《珠里小志》、青浦县志等地方志未见记载。南桥永安桥是龙首,中桥中龙桥是龙腹,北桥涌泉桥是龙尾,富有神话色彩。此三桥形制为清代以后建筑,一色花岗岩,重力式桥台,桥面架石梁,板式桥栏,四角有抱鼓,两堍铺石级,桥梁简单实用,便捷两岸交通,是往课植园必经之路。

永安桥

井亭港三桥(永安桥、中龙桥、涌泉桥)位于漕港河北,同跨井亭港,连接东、西井街,呈东西向。因井亭港地区时属昆山,故《珠里小志》、青浦县志等地方志未见记载。南桥永安桥是龙首,中桥中龙桥是龙腹,北桥涌泉桥是龙尾,富有神话色彩。此三桥形制为清代以后建筑,一色花岗岩,重力式桥台,桥面架石梁,板式桥栏,四角有抱鼓,两堍铺石级,桥梁简单实用,便捷两岸交通,是往课植园必经之路。

涌泉桥

井亭港三桥(永安桥、中龙桥、涌泉桥)位于漕港河北,同跨井亭港,连接东、西井街,呈东西向。因井亭港地区时属昆山,故《珠里小志》、青浦县志等地方志未见记载。南桥永安桥是龙首,中桥中龙桥是龙腹,北桥涌泉桥是龙尾,富有神话色彩。此三桥形制为清代以后建筑,一色花岗岩,重力式桥台,桥面架石梁,板式桥栏,四角有抱鼓,两堍铺石级,桥梁简单实用,便捷两岸交通,是往课植园必经之路。

永丰桥

各位游客:大家好! 大家看一下这座桥栏上刻着的是咏风桥,那现在为何又叫永丰桥呢?永丰桥初建时原名咏风桥,《珠里小志》收录邵堂的《咏风桥诗》:十里莲湖水,吞流架晚虹。凉波三泖夕,斜日一阑风。渔火炊残荻,人家带冷枫。市声空际起,诗思入烟鸿。 。 永丰桥位于平安桥南百米,中和桥东北约四百米,西北-东南向跨朱家角市河,连接东湖街与西湖街。 永丰桥是单跨三拼石梁桥,桥总长20米,桥面条石长达6.6米,单块宽约55厘米,总宽约1.68米,南北各10级台阶。望柱头雕刻覆莲,特别在桥堍遗留一根石柱,柱头四面雕刻

1